近年来,佳木斯市深入落实“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通过“三个互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发展互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有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佳木斯市紧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民族跨区域流动日益活跃的有利契机,以经济提速发展为航标,构建现代化互嵌式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互嵌式发展,交通先行。哈佳、牡佳、佳鹤快速铁路陆续铺轨贯通,北京、上海、广州、韩国仁川等城市航线不断更新,哈同、鹤大、建黑等公路网络越织越密,支撑起高速通达的交通圈,2023年全年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238.7万人,同比增长87.1%,为佳木斯市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创造先行条件。互嵌式发展,政策支撑。佳木斯市出台“乡贤招商”政策,与“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招引付春生(赫哲族)等企业家回到故乡投资兴业,再通过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的方式,带动浙江、重庆等地相关配套企业到佳木斯市投资。由付春生等企业家组建成立的同江赫哲战骑实业有限公司先后引进6家摩托车产业链企业入驻佳木斯,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互嵌式发展,边境为重。佳木斯市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谋划“项目固边、教育兴边、产业富民”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思路,立足加速释放“一桥一岛”优势、吸引高等教育赴边聚人聚才、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共同富裕,打造幸福边疆,“十四五”以来佳木斯市边境地区(同江市和抚远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9%,以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入践行全方位嵌入。
二、“精神互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佳木斯市充分彰显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夯实思想基础。聚焦载体建设,在宣传教育上蓄能成势。注重氛围营造,组建佳木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以老、中、青、少4个层次为切入点,组织退休老党员、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青年教师骨干、大中小学生在社区“红色讲堂”、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思政课程、“1+2+N”家庭宣讲等载体在全社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2000余次,引导各民族群众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互嵌融居。聚焦平台建设,在“六共”建设上靶向发力。牢牢把握佳木斯市“大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六共”互嵌式社区建设为抓手,实行“一区(社区)一法”培育模式,化整为零,根据各社区特点分类指导,搭建各民族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平台。向阳区新谊社区获评全省首批“六共”互嵌式社区典型,桦南县奋斗社区“333工作体系”、抚远市城南社区“117工作法”被《全省“六共”互嵌式社区典型案例集》收录。聚焦阵地建设,在“拔苗育穗”上重点突破。突出各级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阵地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开发《经典诵读》小学校本教材、开创国学经典特色课程、开展英烈事迹分享活动、规划赫哲文化研学路线、召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座等多领域、多点位齐发力,实现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培养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后备力量。
三、“共享互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佳木斯市顺应各民族高频流动的新时代人口空间运动和分布格局特点,按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方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添柴加薪。打造流动人口“第二家乡”。佳木斯市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打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壁垒,实现全市所有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全覆盖,做到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为开展各类服务扎稳根基,累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协调解决子女就学、就业创业等问题20余件;佳木斯市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坚持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疫情期间为武汉疫情捐款捐物、组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协助佳木斯市医务工作者采集核酸样本1000余份,多年来,各民族群众在佳木斯市安居乐业,共建“家乡”。打造各民族文化共同体。佳木斯市将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作为出发点,在城市建筑、沿街景观突出和树立具有佳木斯市特色的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東”字,连续多年举办“‘东极之光’中俄文化季暨同江中俄边境文化季”“活力‘村晚’”“乌日贡大会”“东极之夏·避暑消夏文化季”等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正确认识中华各民族文化始终在相互对话和碰撞中交汇、交融、交流。打造“四方互联”交融机制。佳木斯市跨越地域阻碍,构建东西互联、南北互联的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机制,依托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对口支援机制和“小砂糖橘”“小蔓越莓”的双向奔赴契机,组织“书信手拉手”“同升一面旗”等多种形式的各民族青少年融情交流活动。发挥高校育人属性,打造“五色教育”社会实践品牌,每年选派5000余名各族青年学生赴新疆、西藏等地开展“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和乡村支教活动,促进两地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