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指导全市大中小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快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
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作出批示,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一是健全工作体系。制定《双鸭山市<关于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方案》,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体系。二是强化文化浸润。统战、宣传、教体等多部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通过多种媒体渠道传播优秀文化和民族团结故事,增进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三是压实主体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搭建平台载体,不断夯实教育工作主阵地
全市着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是营造教育氛围。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符号,悬挂民族英雄画像、开设中华民族文化课程及专题讲座,多元形式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依托主题党团活动、主题班会,推动思政课程与民族工作主线同向同行,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二是融入教学实践。挖掘本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编写系列读本作为校本课程教材,举办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以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灵深处。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利用宣传栏、文化墙等校园文化阵地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符号。组建青年讲师团、青年学生宣讲团、民族团结“青骑兵”队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宣传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典型事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三、促进交往交流,推动各族学生深度交融
创造各族师生共学共乐环境,在学习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促进文化交流。制定《关于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实施意见》,组织双鸭山市学生与西藏学生开展书信交流活动,依托红色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举办东西部地区青少年民族文化线上交流会,紧密联系双鸭山市与西藏、新疆、贵州等地的各族学生,在交流中感悟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历程。二是开展主题活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民族学校开设伊玛堪非遗文化传唱、叉草球体育项目等课程,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教育工作走深走实。三是推动实践教学。饶河县与哈尔滨学院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与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友谊县与广西灵山县签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作框架协议及青少年交流子协议,促进各族学生在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中增进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