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同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秉持“传承红色基因、真情服务为民”理念,深度融合民族事务于“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治理格局,倾心打造各民族互嵌式“六共”幸福家园。
一、凝聚同心同向合力,筑就“共居共学”温馨家园
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聚焦靶向目标,凝聚各方力量,强化宣传造势,引领各族干部群众持续深化“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一是抓牢教育“主阵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区委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作为政治考察、巡察督查、文明城市创建的必检内容。将民族工作列为区委联席会专项议题,切实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专题研学民族理论政策,引导各族干部学深悟透。二是塑造宣传“强引擎”。社区成立“红石榴”宣讲团,开展“四头送学”宣讲、送学上门等活动,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依托石榴籽服务站、民族团结文化墙、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开展书画、手工、音乐等社区“小课堂”30余次,惠及5000余各族群众。三是牵住引领“牛鼻子”。以“福地大同、志愿之城”为载体,重点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1处,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六个我们”志愿服务主题,组建22个“石榴籽”志愿服务中队、167个小队,联合慈善会开展“汇聚公益力量共筑大同梦想”等公益活动,帮扶370余名困难学生、发放40余万元助学金,在助老、爱幼等服务中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二、凝聚创业创新智慧,共创“共建共享”宜业家园
把保障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全力擘画共建共享新家园。一是民生改善焕新颜。协调实施89项管道维修、公园改造、排水沟等基建工程,城区旧貌换新颜;拓展3900个就业岗位,落实13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二是平台赋能促治理。将民族事务融入社会治理全局,依托综治中心划分455个综合网格,构建“网格+民族团结”服务体系,发挥“网格+数智”“网格+警格”优势,实现涉民族问题网格化解,区内民族关系和谐稳固,区综治中心荣获“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三是携手奋进美家园。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优势,积极服务发展大局,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精心打造“福地大同红色文化游、林源区域自然生态游、城郊田园休闲采摘游”三大文旅品牌,升级37处景区,推进32所学校改造项目、新建1家平战医院,硬化49公里城乡道路,实现黑臭水体治理全覆盖,推动社会保障提质扩面,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和苑街道同城社区获评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三、凝聚传承传播共识,共筑“共事共乐”和谐家园
团结各族群众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传承红色基因。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打造“我们的节日”“中华民族一家亲”品牌,开展“福地同生、民族同根”等红色教育活动,组建11个乐器、舞蹈、秧歌等艺术团队,每年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40余次。二是挖掘传统文化。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点,构建文物保护体系,启动太阳升镇“九间遗址”发掘,出土文物666件,填补辽金时期研究空白,依托文物推进中华文明标识建设,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历史观。三是厚植福地底蕴。联合文旅部门开展“福地大同”系列文化创作活动,推出“平安福”“福地结”等特色文创,萃取地域民族文化精华,丰富大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