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价值功能,依托边境地区赫哲族民族文化,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促进文旅消费、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中的作用,促进边境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夯实基础发展,加强保护传承。深入实施非遗系统性保护工程,在传承中保护、在发展中传承。建强制度基础。制定《双鸭山市赫哲族鱼皮技艺保护条例》,成立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非遗档案库建设工作,申报赫哲族伊玛堪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6项。强化传承基础。支持培养非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1人、市级传承人37人。成立赫哲族伊玛堪艺术团,编著《赫乡放歌情满乌苏——饶河嫁令阔歌曲集》翻译整理收录饶河嫁令阔小调51首,近年来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百余场。加强人才基础。开展赫哲族嫁令阔短期培训100余课时,培训学员2000人次。成立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习所3个,开展传习课程60课时,培训学员1500人次。
创新引领发展,促进非遗传承。开发利用非遗资源,突出融合创新,不断促进非遗实践成果转化。突出现代生活融合创新。将赫哲渔猎文化风貌融入时尚元素与现代科技,创新采取电脑制图工艺,研发创作鱼皮服饰、浮雕立体鱼皮画等非遗产品,积极跨界融合打破传统边界,为网络游戏塑造经典角色与代表性道具。突出文化产业融合创新。打造饶河县奇勒尔赫真渔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创意提炼旅游“符号”,研发设计鱼皮包、钥匙扣等文创产品,开展民俗技艺展演、传统手工艺研学体验活动,展现非遗文化的历史文脉与技艺特色。突出民族团结融合创新。建立赫哲族非遗技艺培训基地,培育一批会技艺、会传承、会创新、会设计复合型手工人才,以民族手工业“非遗”为媒,免费开展公益培训和文化活动,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兴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认同。
文旅融合发展,注入非遗活力。积极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旅游文创产业的“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新渠道。加强宣传推介。召开首届边境旅游联盟大会,组建18个边境市(县、区)的边境旅游联盟,挖掘赫哲族文化,打造少数民族风情游、红色文化游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旅游主题线路。促进文化融合。坚持让非遗文化和传统民间文化走进现代生活,举办“开江节”、“开耕节”、“登高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展示祈福、祭祀、竞拍“头鱼”及民俗文艺表演,开设赫哲族民俗体验区,感受赫哲族独特文化魅力。发展文旅产业。以赫哲族“地窨子”“撮罗子”为原型打造四排赫哲族风情旅游园,制作长42.7米、高4.4米的巨幅鱼皮画,展示赫哲族起源、渔猎文化及婚礼习俗,让游客感受伊玛堪中英雄的传奇故事、嫁令阔中赫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发展中绽放民族光彩,让民族团结进步在非遗传承里铸牢团结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