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木兰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思想引领体系,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培育社会共治合力,奋力书写木兰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崭新篇章。
坚持思想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宣教机制。建立县委党校、中小学校、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宣教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必修课、学校思政核心模块、群众宣讲重点内容,创新构建“领导干部讲政策、教师讲历史、群众讲故事”分层教育模式,实现思想引领全方位、立体化。加强载体建设,建立宣教基地。融合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鸡冠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接待研学团队7万余人次,成为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重要平台。依托县文化馆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设满族刺绣、朝鲜族泡菜制作、剪纸等非遗技艺培训班,增进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加强形式创新,拓宽宣传渠道。构建“线上融媒体专栏+线下公共服务空间”宣传网络,县融媒体中心开设“民族团结之声”广播栏目,覆盖全县86个行政村,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大厅设立民族团结宣传角,利用乡村广播、社区宣传栏广泛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社会氛围。
坚持经济共建,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步伐。创新发展民族手工业。深挖市级非遗“木兰柳编”潜力,建立“公司+农家工坊+农户+电商”全产业链条,组织200余名村民参加柳编技艺培训,产品远销德国、法国、意大利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农闲变工坊、技艺换收益”灵活就业新模式,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协同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各民族聚居村合作发展有机水稻种植,融合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成功打造“木兰黑土大米”品牌。引导各乡镇养殖户与食品加工厂深度合作,构建“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合作经济模式,牛羊肉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深度整合红色资源、民俗资源、生态资源,以实施“一村一品”战略为导向,在鸡冠山红色旅游线路打造英雄文化村、朝鲜族民俗体验村、满族大秧歌村,开发特色民宿、农家乐、抗联特色小吃等项目,有效激活县域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坚持社会共治,拓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深化空间互嵌。立足各族群众交错居住的分布结构,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构建互嵌式社区、单位。深化经济互嵌。搭建各种服务平台,服务企业扩大就业,开设创业培训班,打造“直播+助农”新模式,推动鲜食玉米、大米等特色产品线上销售,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互嵌。打造红色文化名牌,复建抗联驿站美食广场、抗联粮店、抗联小镇,培养300多名“红领巾讲解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讲解红色故事,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开展巡演、慰问演出,凝聚各民族共同情感。深化社会互嵌。建立县、乡、村三级民族事务治理机制,整合政策咨询、便民服务、邻里互助等功能,吸纳各民族代表人士参与矛盾纠纷调处,调动各族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提升安全感、幸福感。深化心理互嵌。建立“民族团结帮扶机制”,组织汉族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结对子”,精准提供生活生产帮扶,密切干群关系与民族情谊。深入实施中小学“同心育苗”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村晚、“学雷锋”志愿服务、义诊下乡、爱心送考等活动,推动各民族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心理上相互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