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探索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凝心交融”工程,创新打造“五微+N”社区治理模式,将统一战线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书写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
一是构建“微宣传”矩阵,筑牢思想共识根基。黑河市依托“线上+线下”双平台,打造立体式宣传网络。线上,在32个社区微信公众号开设“石榴籽家园”专栏,发布双语政策解读、民族团结故事300余期,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线下开展“统战政策进万家”行动,组织统战干部、民族代表人士深入社区宣讲56场次,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主题书画展”等活动,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边城落地生根。
二是深化“微服务”体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整合“两新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组建47个区域化“党建联盟”,吸纳统战人士、行业代表成立“社区治理智囊团”。通过“居民点单、联盟接单”模式,累计解决老旧小区供水改造、垃圾分类处理等民生问题200余件。爱辉区花园街社区依托党建联盟引入物业企业,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用水难题,群众满意度达98%。
三是创新“微治理”机制,提升基层自治效能。建立“网格员+统战联络员”双轨排查机制,开展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专项排查14次,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63起。打造“云上社区”治理平台,整合2000余个监控探头、智能门禁等设备,实现社情民意“一网统管”。通过“微治理”实践,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四是开展“微活动”品牌,促进民族交往交融。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策划“文化传情 爱在边城”系列活动,举办达斡尔族曲棍球体验、鄂伦春族桦树皮画制作等民俗活动220余场。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组织各族群众共包“团结饺”、同跳“民族舞”,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累计参与群众超5万人次。
五是做实“微救助”帮扶,传递温暖民生温度。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发动统战成员、爱心企业与132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解决就医就学、就业创业等实际问题46件。开通“爱心服务专线”,累计提供就业岗位推荐120个、生活照料服务1500余次。爱辉区西兴街社区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手环,实现24小时安全监护,获群众广泛好评。